说到鹿,你会想到什么?鹿茸?还是鹿鞭? 鹿茸和鹿鞭的营养价值不言而喻,就算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功效,你也一定听说过这是高级货。 但你有没有想过鹿肉呢? 这时有人就会想,既然鹿肉不出名,那它一定也没什么价值,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如果我跟你说,鹿肉曾风靡古代,你会相信吗? 或许当你真正了解了鹿肉的用处,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,你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,那鹿肉究竟有何魔力,如今又为何无人问津呢? 一、不输鹿茸的营养 相信大家都知道鹿茸,可以壮阳精血,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。 与鹿茸相比较,鹿肉则显得籍籍无名,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,鹿肉不但好吃,还具有不俗的营养价值。 就鹿肉来说,它的口感近似于牛肉,但比现在市场上见到的猪、牛肉这些口感要好。 因为鹿肉肉质细嫩,结缔组织少,且多是瘦肉,要比一般的肉类吃起来更加鲜嫩细滑。 当然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,这个只是从理论上来说,具体的则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了。 口感好是一方面,关键是鹿肉的营养价值也不低。 中医认为,鹿肉属于纯阳之物,能补脾益气、温肾壮阳,高蛋白、低脂肪、含胆固醇低的特点也是它营养价值高的原因之一。 鹿肉还含有多种活性物质,对人体的血液循环、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。 鹿肉首次出现在医学上,是在《名医别录》中,华佗云:“中风口偏者,以生鹿肉同生椒捣贴,正即除之。” 在我国古代医学名著《本草纲目》上也有记载:“鹿肉味甘,温,无毒,补虚嬴,益气力,强五脏,养血生容。” 李时珍也说:“鹿之一身皆益人,或煮或蒸,或脯,同酒食之良。大抵鹿乃仙兽,纯阳多寿之物,能通督脉,又食良草,故其肉、角有益无损。” 可见在古代,鹿肉的地位和价值并不输鹿茸,那为何今天落得如此下场呢? 二、鹿肉的“前世” 大家看古装剧时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王公贵族骑马狩猎的场景,狩猎是人类从石器时代就开始的一项活动。 它是天子和贵族的一项重要活动,他们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特权和地位;在民间,狩猎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,需要熟练掌握。 而鹿,便是人们狩猎最喜欢的对象,这和鹿的性格特点有关。 鹿生性谨慎,听到一点风吹草动便拔腿就跑,想要成功捕到一只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 人们经常用捕猎到鹿来彰显自己高超的狩猎技巧。 另外鹿温和不伤人,向它发动攻击,它也只会逃跑,不会像其他猛禽一样反击,对人的生命威胁极低。 谁要是抓不到一只鹿,说不定回去要被人笑话死了。 捕完猎,自然不能就这么算了,总不能辛辛苦苦抓到一只鹿,就随手把它丢在树林里,给其他野兽做晚餐吧。 给野兽吃,当然不如自己吃,于是鹿肉就上了人们的餐桌。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,对吃的就没外行过,鹿肉的各种做法就被发明出来了,就如红烧小鹿肉、叉烧鹿里脊、鹿炙、鹿脍等。 在《红楼梦》第四十九回,宝玉等人在芦雪庵烤鹿肉,十分馋人。 清代的袁枚更是内行,说:“鹿肉不可轻得。得而制之,其嫩鲜的獐肉之上。烧食可,煨食亦可。” 好吃、营养高,不管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,都能吃到,这样鹿肉自然而然就风靡起来了。 三、鹿肉的“今生” 随着清朝灭亡,狩猎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就跟着消失了,清朝之后动荡的年代,让人们无暇再大规模的狩猎了,鹿肉也无人问津。 新中国成立后,社会变得逐渐安定,人们又想起这门技术,但这时候已经不能叫狩猎,而是偷猎了。 但那个年代对偷猎的力度打击不是很大,再加上鹿的营养价值高,鹿再一次成为偷猎者的捕杀对象。 只是这次,平民百姓很难再接触到这些,鹿茸、鹿肉、鹿鞭这些高营养的东西成为了有钱人的专属品,被摆上他们的餐桌。 但后来偷猎盛行,使鹿的数量大大减少,自然环境的恶化更把鹿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,鹿变成了稀有物种。 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,养老问题广受关注,也让不少诈骗行为钻了空子。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警示人们,购买住房或者与住房相关的金融产品等往往价格不菲,一旦老年人被骗,将蒙受巨大损失。因此,整治住房相关的养老诈骗,对于守护好老百姓的“养老钱”至关重要。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,鹿的数量得以稳定提升,我国也对偷猎的行为严惩不贷,尽最大限度减少人们对野生鹿的伤害。 人们不愿冒着被抓进局子里的风险吃鹿肉,这就更加导致鹿肉无人问津了。 四、养殖鹿?不要! 野生的鹿肉不能吃,那驯养的鹿肉不就可以了吗? 你是觉得可以了,但养殖者并不这么觉得,养殖鹿是一个技术活,并不像猪和牛这些动物一样,养殖者在养殖鹿上有三个养殖难题。 难伺候。 上文说过鹿很容易受到惊吓,一点风吹草动可能就找不到它了。 所以鹿对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要求很严,不能太过嘈杂,养殖人员进入时也要轻手轻脚,不能动作过大,否则就无法正常进行驯养。 养不肥。 大家可能没吃过鹿肉,但一定看见过鹿,鹿的体型很难长到很大,基本都偏小。 碰上几只肠胃不好的鹿,那更是没办法,怎么喂养它都长不胖。 这一点对想要减肥的人来说可能是件好事,对养殖者来说却是实打实的一件坏事。 生殖能力弱。 鹿是胎生动物,而且不像猪那样一次可以生好多个,鹿一次大多只生一胎,活不活的下来还是另外一回事。 存活率低也让养殖鹿难上加难,所以养殖者会很珍惜活着的鹿。 与其把鹿搞死变成鹿肉,还不如把鹿留着割点鹿茸,相比卖鹿肉,鹿茸的经济效益更高,养殖者也不用太担心鹿的生存状况。 总而言之,这三个缺点是养殖鹿上餐桌的最大阻碍,且很难解决,因为这是由鹿的生物特点决定的,人为很难去改变。 五、鹿文化源远流长 上面讲的都是客观原因,我们再讲讲精神层面上的。 鹿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当然在这里要提前说明一下,中国的鹿文化特指梅花鹿。 早在夏商周时期,鹿就被认为是上苍赐予皇帝的宠物,当时对民间有着严厉的规定,不能随意宰杀梅花鹿。 如果民间宰杀了一头鹿,可能就要落得个诛灭九族的下场。 鹿又跟“禄”谐音,在一些场合通常作为“禄”的意思出现,在一些传统寿画中,鹿常与寿星为伴,以表达祝寿,祈寿的意思。 梅花鹿在宗教中也经常作为神圣的代表出现。 如来佛祖释迦牟尼过35岁生日时,众教徒手捧寿桃,同时给佛祖进献了一对梅花鹿,以示对他的特别庆贺,在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中就记载了这一故事。 古诗词中也有不少关于鹿的诗句。 如李白在《梦吟天姥吟留别》中的“且放白鹿青崖间,须行即骑访名山”,用鹿表达自己追求自由和超凡脱俗的隐士生活。 杜甫也曾写过一篇名为《鹿》的古诗,表达对鹿崇高善良的赞扬和对权威的不懈反对。 还有曹操《短歌行》中的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”,以鹿鸣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。 关于鹿的成语也有很多,如指鹿为马、逐鹿中原、鹿死谁手等,可见鹿在我国古代生活中的参与度还是很高的。 结语: 风靡古代的鹿肉,在今天却销声匿迹,是多种原因导致的。 鹿肉的营养价值并不低,但由于鹿肉来源少,再加上鹿难以养殖,使其相较猪、牛,不具备热销的可能性。 相比之下,同为鹿产品的鹿茸就不具备这些缺点,一头鹿只有一份鹿肉,但却可以有多份鹿茸。 鹿在我国有十分悠久的文化传统,就如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龙,龙的角便是取用鹿角。 这说明古人将鹿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,而不是仅仅只是当成牲畜,在古人的心中,鹿有着特别的意义。 如今鹿依旧存在于大自然中,但人们已经很少吃鹿肉了。 风靡古代的鹿肉,由于生态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变化,如今已经不再适合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出现。 未来鹿肉是否会再次兴起?答案是未知的。 鹿茸虽然比较赚钱,但也要适可而止,无论如何,只要不滥杀滥捕哪个配资平台,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,我们都可以各取所需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