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:股票配资怎样操作 在商业的风云变幻中,雷军曾坚定表示不想造车,然而局势的演变却让小米走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。 2021年,究竟发生了什么,让小米从拒绝到决定投身造车这场“向死而生”的战役?让我们一探究竟。 本文电子平哥将通过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角度,讨论关于小米汽车是怎么诞生的,以及这期间遭遇了哪些挑战,又是如何应对和解决的。最后一步一步成长到现在。 又面临了第三个挑战,如果下场造车90%的可能会输,怎么能保证自己在最后活下来的那几家里面? 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,因为有可能你到头来就是一场空。 所以,我把它定义为向死而生的道路,因为成功的机会不是百分之一,可能是万分之一,那么,怎么把万分之一的可能变成百分之百,需要下很大很大功夫思考。 展开剩余92%如果造车不成功,没钱了公司肯定会关门? 因为创业我还是有经验的,我非常清楚作为一个外行,跨行业到一个新的领域,失败的概率高的吓人,肯定要交很多的学费,甚至可能会失败,那我们还要不要干? 如果真的要干这件事,我觉得至少要需要100亿美金?才有一线生存的希望,公司也专门开了4次高管会,2次董事会讨论。最后,董事会同意。 但是,必须是雷军你牵头去干,就这样确定了,我们要干造车这一件事情啦! 当时,决定造车的时候,我并不是很兴奋,反而是有一种我不下地狱,谁下地狱的那种自我成就感。觉得有非常大的挑战, 但是,干了一段时间,又会发现其实也蛮有趣的。 汽车工业的复杂性,超乎想象? 我们去调研的时候,发现绝大部分的项目组可能都只有300-400人,10来亿资金,他们就做了一辆车。其实行话叫:“攒车”,绝大部分的项目组都是只做了个外观,然后项目集成。这是行业常态。 这种行为在手机来看,就是山寨机的表现。这么做根本没有办法立足。以手机为例,每个手机公司都是很多很多人,每一项都做得很深,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。 但是,大部分车厂更像系统集成公司,手机反而是研发公司,因为很多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做的,不是供应商做得。这就是区别,也就是我们的机会。 虽然小米做一辆车是有机会的,但同样也面临新的隐形的问题,那就是大家对我的期望值很高。 造汽车的第一步,那就是要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我觉得既然打算干这个事情,其实干的早和干的晚都不重要。谁能活到最后才重要。怎么活到最后?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,只有抢占了制高点的人能活到最后,剩者为王。 我们全资从核心技术入手,全部自己做平台,不怕任何困难,不管要花多长时间,这就是我们的决心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?是因为早期我们做手机的时候,就趋向于集成,除了做MIUI以外,在软件和硬件上,我们倾向于做的是集成。 这也导致了当我们遇到强大竞争对手的时候,发现底蕴不足。 那什么是汽车的最核心的技术呢?我们就发现燃油车的三大件是发动机、变速箱和底盘。最重要的就是发动机,因为他决定你汽车的加速体验。 大多数人对于汽车好坏的定义,就是他的提速有多快?那么智能电动汽车的三大件是电机、电控和电池。最重要的驱动力,也就是电机。 所以,我们决定第一件事,就是联合国内两家供应商研发了一个V6和V6S的电机,结果被说成冠名的。 那个时候,市面上的大多数同行的电机,最多就做到16000转、18000转。特斯拉做到了20000转。 结果小米一出手就21000转,直接就把所有同行干懵了。并且,我们还自研了一个更强大的V8S,没人想到我们还预研了第三代,百分之百自研自己生产的,27000转,性能猛的一匹。 我们还干了两套大压铸,压铸机确实是委托海天帮我生产,但是,海天我们其实也是有投资和参股的。 但是光有大压铸是不够的,因为大压铸是一条生产线,我们叫它压铸岛,它后面还有六七十个设备紧密配合的,这一套也是我们小米自研的。干大压铸,特斯拉是2020年干的,我们是2021年开始的。 可能很多人问:为什么要干大压铸呢?因为大压铸的好处太多啦! 第一、提高生产效率,第二、实现汽车轻量化,第三、降低生产成本,第四、提高零件强度和耐用性,第五、便于设计创新和车型开发等等。 总之,如果你没有自己大压铸,后面的生存的问题,你根本不用谈。 我们干的第二件事,就是自动驾驶。 因为智能电动汽车的技术高点就是自动驾驶,如果你连这个都不做,那我们还造车做什么呢? 想明白这件事,那我们就百分之百自研,直接大规模投入,投入1000人。其实,这个时候,我们已经晚了同行很多了,有的车企干了3年、5年。有些甚至10年啦。 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,达到同行一样的水平,先不谈超越。我们就直接10倍投入。从底层核心技术开始,才能确保我们能够把这个东西做出来。做好。 守正才能出奇 很多人都希望我们一上来就搞颠覆,把桌子掀了。可是这个桌子有140年,不是你说掀就能掀的。而且,像小米才创办10来年的公司,历史积累不够。 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先造好一辆车,先把车造出来。先上牌桌。不要没上牌桌就把桌子掀了。我想这也是苹果为什么最后选择放弃的原因。 因为大家对苹果的期望值很高,苹果对自己期望值也很高,一上来肯定就是搞颠覆,就要把桌子掀了。结果就。。。。。。 我不认为第一辆车就能石破天惊,但是,我相信小米的工程能力、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。我们一定能把这辆车做的足够好。现在来看这三大策略是正确的。 所以,我们花费了3年的时间出一辆车,在行业内不算快,算中等速度。但是,能够做到像小米SU7,这么完整,这么好,那时非常不容易的。 最后总结一下。 第一、对于造车这一件事情,我们没有着急,而是从底层技术干起。 第二、我们投入成本比同行做第一辆车的成本至少是3-4倍,说十倍有点夸张啦!因为大家一般三四百工程师,我们投了三四千工程师。 第三、守正出奇,先上牌桌。务实 不要一上来就掀了牌桌? 我觉得无论是谁,想在三年时间里面;就把一个干140年的工业掀了。这个其实不现实,特斯拉已经干了20年,国内新能源行业也干了10年,那怕新能源汽车再干10-20年的行业。也不太现实。 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掀桌子往往都是在一个产业刚刚兴起的时候容易做到,以我们小米手机为例,我们小米一代确实是做到了。 那个时候iPhone是07年发布的,年底才交付的。我们10年创业,11年发布,也属于是国内最早一批啦! 第二、我们是国内算是最晚一批造车的企业,如果不是三年前决定造车,那基本上就错过了晚班车啦!那我们坐上的是晚班车,你怎么掀桌子,我们得有多大能力,才能去掀那个桌子? 还有一种可能,那就是我们对这个行业已经非常非常了解,甚至已经做了5—10年的准备,刚好现在有机会,抓住这个机会一鸣惊人。 可是我们之前的经验都在手机上面,那我们一夜之间去哪里准备出这么多东西。 所以,咱们还是冷静一下,第一、这个汽车产业,特斯拉干了20年,国内也干了十几年。 第二、其实小米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大,我们还是一家成长中的公司。造车来说我是有些经验,但肯定还不是这个行业里面的顶级专家。三年前肯定不是。所以,我们面临非常多的挑战。 造车开始后,我们会怎么死? 开始后,我们经常开会讨论我们最大的风险是什么?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就是我们会怎么死?最后大家反复总结,就是浓缩成三个原因: 第一个原因:偶像包袱 不要觉得我有品牌,我有人才,我有技术,我有钱,我什么都有。但其实在新的行业里面,我们什么都没有。 我们还是0-1,所以我们对汽车工业要有敬畏之心,任何一家车企,那怕规模小多少,都值得我们尊重。还有就是不要一开始就想做什么全球第一。 目标定的过大,就忽略了自己是初学者,是0-1,1-10,10-100。举个案例,英特尔从PC处理器这么成功结果转做手机处理器失败啦!微软想从PC的Windows系统非常成功结果改成手机mobile系统,也失败啦! 第二原因:惯性思维 大公司的方法其实都是10-100和100-1000。就是习惯性运用供应商来做事情,这就是惯性思维。 讲个真实案例,原来我们为小米SU7准备了一整套的宣传片和广告片的按照电视节目做法,在短视频时代这些已经过时了。给人的感觉像是在演戏,消费者对一类现在不爱看啦! 但是,你随便拍一下好像很业余,往往做出来的东西更鲜活啦!我用4年的时间在抖音号上面证明出来的。这就是惯性思维。 第三个原因:认知错位 就是你对现在阶段,你的理解是不对的。其实一家新公司,你就是零,你什么都没有。 最后,我们达成共识,如果我们在公司里面偶像包袱、惯性思维和认知错位,我们肯定会输,肯定会死掉。 我们做事的核心的方法论:还是第一、唯一和最。但是,你要多问自己一个问题,你凭什么第一?你凭什么唯一?凭什么最? 就是我们一定要做任何事情都要想怎么做到世界一,你一定要去想,你要去做。才有可能做成,不想不做永远做不成。 我们能把这件事做好,就是因为我们团队里面的所有人,都有这样的共识。毛主席说过:准备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,就是统一思想。 汽车造好了,交付以后怕不怕质量问题? 在我们刚开始交付2000台的时候,其实我们大家都很紧张,因为这件事在网上是1万倍放大的,但是,到现在还没有大问题。 我们可以说是通过了百万网友的亲测和严选出来的顶级品牌。 很多人问我就质量问题,我紧不紧张? 我认为任何这么复杂的一个系统工程,想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,但是我们要怎么保证不出大问题?小问题我们怎么及时改?这一套我太熟悉啦! 我们干了14年手机啦!而且是全球前三。我们对于质量的理解就是4个问题: 第一个问题:我们是不是找到了我们认为最优秀的一帮人? 我们觉得质量是设计出来的,就是这帮人的能力和经验决定了研发的水平够不够好。 第二个问题:找最优秀的供应商? 一家优秀的供应商,往往是他的技术水平好,有技术领先性。更重要的是,她往往都是质量最好的,当然,也是最贵的。 当我们不懂这个行业的时候,贵的就是对的。所以能获得顶级供应商的支持,对硬件公司来说就是成功了一大半。 第三个问题:有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和流程? 汽车这么复杂的项目,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而和流程想要做好,是非常难的。 第四个问题:测试,极其复杂充分的测试? 我们的测试工作量是同行的3倍、5倍。以保时捷为例,他们很激动地向全球人民说:他们这辆车测了300万公里,这是全球顶级质量。 我们已经干了300座城市,540万公里。去过各种场景,像城市的大街小巷、高速公路、城区道路和地下停车场等等。 而且,我们投了600辆测试车,同行一般一辆车大概就100-200辆就算多的啦! 这就是我们14年时间里,做手机的经验。我们非常清楚如何做出一个高品质的产品。 造车一定很苦,但成功一定很酷 最后,我觉得用发布会上面的三个勇气来总结: 勇气,并非没有恐惧,而是面对恐惧,依然坚定不移 勇气,来自坚定的信念,奔涌不息的热情,和每一步的脚踏实地。 勇气,就是人类最伟大的赞歌! 以上内容,如果你也觉得不错,欢迎点赞股票配资怎样操作,转发,评论。 发布于:广东省 |